热度 8
甘宁鼓乐诞生于三国名将甘宁的故乡,万州区甘宁镇。自东汉年间发展到今天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现已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甘宁鼓乐包括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三个主要乐种。鼓吹乐是以唢呐主奏,配合锣鼓套打。代表性的乐曲有《公母引》《钻山引》《四句引》等。吹打乐是以唢呐演奏与锣鼓演奏并重。代表性的曲牌有“老聊子”“新聊子”“点将”等。锣鼓乐是全部用打击乐器演奏,俗称“耍锣鼓”,代表性的乐曲有《双凤头》《剪刀架》《山花艳》等。
传统的甘宁鼓乐乐队编制有“大套戏”和“小套戏”之分。大套戏是四支唢呐和锣鼓的合奏,场面宏大、壮丽辉煌,现在已不多见。小套戏是两只唢呐和锣鼓的合奏,自由多变,十分灵活。现在流行的甘宁鼓乐乐队编制较小,一般由两只唢呐和鼓、当锣、小锣、马锣、钹或镲子等“四件头”组成。最多也只有九人,即两只唢呐加鼓、当锣、包锣、小锣、马锣、钹、镲子等七件打击乐器。
甘宁鼓乐中的鼓由当地老艺人自制,制作要求十分讲究,先将优质硬木刨成弧形,根据鼓的大小可用木6-9块,每块口皮必须平整,然后用竹篾箍成桶状,不能有丝毫缝隙,再将桶状物内横向安一根弹簧,起颤音作用,这便是鼓的特殊之处。再将水牛皮用硝水浸泡、凉干、削平,蒙于桶状上下,钉好,削平即可。
甘宁鼓乐的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可归纳为“坐吹”“走吹”两大类型,边打边唱的形式也普遍存在。坐吹俗称悲调或慢吹,一般在室内或院坝进行,乐队编制较大,演奏的乐曲多为慢速的一板三眼,以表现抒怀、优美、悲切之情见长。
走吹,即在行进中演奏,俗称喜调或快吹。乐队编制较小,演奏的乐曲为中速的一板一眼,与步伐合拍。常表现喜庆欢跃、热烈的情绪。
甘宁鼓乐最初名为“赶山锣鼓”,主要用来惊吓、驱赶狼群。后来,三国名将甘宁死后回故乡安葬在水田坝,其乡人聚集了59支鼓乐队,到甘宁遗体前为其超度。鼓乐队数量与甘宁的寿命(59岁)巧合,后人就将这种鼓乐更名为“甘宁鼓乐”。
清乾隆24年春,四川才子李调元赴浙江秀水探父时,到甘宁拜访诗友时吟了一首四言诗:一蓑一笠一叶舟,一支竹杆一条沟,一山一水一轮月,一人独钓一江秋。后来该诗用在了“甘宁鼓乐”的唱词中。尤其是薅秧锣鼓常常用。李调元担任翰林院编修时,特意将此诗写入《甘宁小唱》,成了一段趣闻。
著名诗人何其芳也是甘宁镇人,少年时非常喜欢鼓乐,常随长辈跟着鼓乐队玩耍,缺人手时,帮着打过很多次“马锣”。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