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谱谱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典名曲鉴赏——《十面埋伏》之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5 08:2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
  [一]列营
  全曲序引,起段在强烈的战鼓声中揭开了战争的序幕,它模拟古代战争中的军鼓、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典型的战争音响,通过宫调和调式的游移我变,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在人们面前展现了古代战场地壮阔情景——满山遍野军营垒垒,旌旗蔽空。战鼓惊,军号催,百万健儿显身威。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二]吹打
  此段用琵琶的“长轮”指法演奏(其音乐效果如唢呐循环换气吹奏连续不断的乐音。),后改用“勾轮”和“拂轮”指法,在每一小节强拍上用和音衬托旋律,因而促使听者联想起戏曲中将帅出场时前呼后拥的情景。
  [三]点将
  主题呈示,“点将”是“吹打”后半部分的变化重复,后改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它是对“吹打”的补充,描绘的是调兵遣将的场景。
  [四]排阵和[五]走队
  是新的音乐材料,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曲调较简单,节奏均匀而显得有些机械。描绘了军士们在演阵时有组织有规律的行态,气氛肃穆。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走队”的变化重复采用“换头、合尾”,自此作战前的准备阶段结束。
  第二部分:
  [六]埋伏
  “埋伏”以以递升递降的旋律和句幅的递减,加之速度和力度的渐增,形象地表现了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七]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小战”分为两个层次。从埋伏到小战,两军短兵相接,为了表现紧张的战斗场景,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塑音乐形象,促成一气呵成。如:
  1、旋律的每个句头与前句尾同音衔接;
  2、旋律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
  3、“煞”的左手指法,发出如兵器相击的特殊音响。
  [八]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大战”表现汉军的勇猛进攻,热如破竹,不可抵挡。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马蹄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将音乐推向高潮。它分作以下三个层次。
  快速夹扫——表现雄军百万,铁骑纵横,接着是放炮声,马蹄声、刀戈相击声,更意想不到的是凄凉“箫声”的出现。两次再现“列营”的特性音调,这是楚歌声,是刘邦采取的政治攻心战,以四面楚歌以涣散军心,瓦解斗志。在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中,刘邦采取军事上的十面埋伏和政治上的攻心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全歼楚军,一统全国。在乐曲中的箫声虽然一现即逝,但这是作者重要之笔,起到点睛之笔。
  呐喊——为全曲的高潮。琵琶奏法用“并双弦”和“推、拉”技法,表现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如雷如霆,惊心动魄。呐喊之声,几近逼真程度。
  信号收兵——简单的军号音调,马蹄奔跑的节奏,力度的渐强至渐弱起落六次。表现刘邦全歼楚军后收兵的情景。
  第三部分:
  [九]项王败阵
  这段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音调表现项王及其随从突围惊逃之状。
  [十]乌江自刎
  项王败阵后突围逃之乌江,为汉王追及。项羽左右卫队二十八人依山为阵(今安徽和县乌江岸之四聩山),奋杀汉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左右多战死,项王便也自刎身亡。这段悲歌表现了这位失败英雄自刎前复杂的心情。乐曲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嘠然而止。
  原曲还有:
  [十一]众军奏凯
  [十二]诸将争功
  [十三]得胜回营
  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24-3-29 15:23:36 | 只看该作者
《十面埋伏》创作的确实很震撼,乐曲表现力超级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谱谱风    

GMT+8, 2024-5-3 03:47 , Processed in 0.04931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