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谱谱风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5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关资料] 《数字简谱》的艰难历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7:04: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人人能唱 于 2016-8-16 18:43 编辑


《数字简谱》的艰难历程 (大众乐谱hzszr整理)
    《数字简谱》的发源地在欧洲的法国巴黎,最早是十七世纪年天主教修道士们发明的,是带门徒唱经文所用,也叫唱圣歌。

    其中有个修道士苏埃蒂 (1665年),因带领一些水平较低的信徒难以学习复杂的“线谱”,他就用1 2 3 4 5 6 7 代表七个音来写谱教歌,觉得效果很好,当时还得到他们教皇的称赞,尔后就写了一本小册子,名《学习圣歌和音乐的新方法》,但那时的《数字简谱》真是非常简单的,据现有的资料看来,就是几个1 2 3 4 5 6 7的数字代表音的高低,因为当时圣歌也很简单,节奏也并不复杂。

    再说那 《数字简谱》以数字代音符记录音乐,并不完备,此后就束之高搁,在法国过了七十多年仍无人理睬,不想到后来有一瑞士人,名卢梭(1712-1778),十七岁时曾进过教堂的唱诗班唱过经文,卢梭幼年丧父,生活艰辛,自幼劲奋好学,他不断地自学和研究,想出一种用数字代替音符的简易记谱法,即以数字1234567来代替 Do、Re、Mi、Fa、So、La、Si 音阶,并写出了具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音乐记谱法》,希望借此革新音乐世界。满情信心一并带到巴黎,呈交给巴黎科学艺术院,但得不到理睬。

    一七四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卢梭通过别人介绍带着修改好的稿子去了巴黎科学院,当众宣读了他的论文,他认为自己的记谱法是音乐史上的创新和改革,但委员们并不赞成这种意见,经过几次讨论,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卢梭的记谱法可用于演唱,但不适合于演奏,认为这种记谱法既不新颖,又无用处。

    卢梭后来在《忏悔录》一书中说:
    被指定审查我的方案的委员是梅朗、埃洛和富希三位先生。他们当然都是杰出之士,但是没有一个懂得音乐,至少懂的程度不足以使他们有能力审查我的方案。他们对已有的成见却坚持得比一般人更厉害。

    其中一个叫拉莫的院士评论《数字简谱》更是傻乎乎地说:“你那些符号是很好,它们简单明了地确定音值,但是它们坏就坏在要求用脑子去想,而脑子总是跟不上演奏的速度。做不到一目了然。

    为了安慰卢梭,艺术院还是给他颁发了一张奖状,措词中夸奖了他一番。

   卢梭虽遭受了失败,对于此,卢梭是很不服气的。

    此后,卢梭并不灰心,又将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后,找到一个愿意接受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现代音乐论》为书名出版。

    卢梭满怀希望,盼望这本音乐著作能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销路很差,这使卢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一心想在音乐方面有所创新,希望对音乐爱好者能有所启发,但效果却不佳,除了少数几个学者对他倍加赞誉外,并未产生什么大的反响。又由于欧洲的固定唱名法习惯与《数字简谱》并不一致,所以在当地从未重视过。

    就象世界上所有的新生事物都会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一样,《数字简谱》的诞生也不会例外,卢梭的热情发明也遭到了音乐界大部分权威人士和保守的科学院院士的竭力反对,当然是未能实施和推广。

    《数字简谱》虽然不能在欧洲得到普及,但还是有一批热心的音乐工作者将它逐步的整理和完善。有: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使用,法国巴黎的教育局承认了这一记谱法的合理性,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882年这种记谱由梅森来日本讲学时传入日本,我国的《数字简谱》是由日本传入的。

    1904年由中国去日本的留学生沈心工等人从日本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随着救国救民,抗日救亡的群众性歌咏运动,“数字简谱”就更被迅速传播开来,填补了由于中国《工尺谱》的淘汰出现的空缺,后又为音乐教育界所承认。

那时,“五线谱”早己先传入中国,但由于过于细密繁复、深奥难懂而难以普及,中国国内又正处于内忧外患,战火遍地,改朝换代,忙着废科举,办新学,开设音乐课,20世纪30年代随着救国救民,抗日救亡的群众性歌咏运动,“数字简谱”就更被迅速传播开来,后又为学校音乐教育所选用。

从1904年到1976年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文化普及教育中,这可能与我们追求大众化、平民化歌咏运动有关,也与乱纷纷的国情有关,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些都促成了《数字简谱》在中国的更进一步的传播。

一般音乐界的学者也都认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体系《工尺谱》的“流动唱名法”正好与《数字简谱》的唱名法结构相同,中西文化的相通的共同点,正促进了中国民众对西方文化的选择。

一百年来,《数字简谱》还没有过任何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2:4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人人能唱 于 2016-11-3 12:40 编辑



     就象世界上所有的新生事物都会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一样,《数字简谱》的诞生也不会例外,卢梭的热情发明也遭到了音乐界大部分权威人士和保守的科学院院士的竭力反对,当然是未能实施和推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1:0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人人能唱 于 2016-9-1 12:03 编辑
myjweike 发表于 2016-8-26 10:48
原来数字简谱的来历是这样的,原以为这是中国才用的呢?



       《数字简谱》从公布之日起就遭到专业音乐权威人士激烈的反对,卢梭的“业余身份”也遭到音乐学院保守教授们的讽刺。

      1767年还把《数字简谱》编入自己的《音乐辞典》中。没有想到迎来的是再次的冷遇。

      失望之余,卢梭只好放弃了《数字简谱》的推广工作,转而埋头人文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08:1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人人能唱 于 2016-8-28 11:49 编辑



        奇怪的是,《数字简谱》的发明与创新,主要由非专业音乐人士的参与并坚持,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数字简谱》吸收与发展得最好的国家。它在我国的存在与所起的作用是不争的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8-26 10:48:05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数字简谱的来历是这样的,原以为这是中国才用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2:0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人人能唱 于 2016-8-25 12:04 编辑


         就象世界上所有的新生事物都会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一样,《数字简谱》的诞生也不会例外,卢梭的热情发明也遭到了音乐界大部分权威人士和保守的科学院院士的竭力反对,当然是未能实施和推广。

卢梭:一位孤独漫步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14:2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人人能唱 于 2016-8-21 14:28 编辑

         
〈小节线〉与〈拍号〉的历史
节奏上的变化
在音乐史上,巴洛克时期和其他时期一样,往往是音乐节奏的变化导致了记谱法的变化。
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节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节奏非常规整的,另一类是非常自由的。小节线和拍号的采用是此时期记谱的一大进步,并且两种做法沿用至今。

小节线的采用
16世纪末,当出版商开始用总谱的形式印刷乐谱时,就开始使用小节线了。当时的 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个声部整齐。
17世初,作曲家在部分音乐中采用了小节线记谱,用来划分音乐强拍和弱拍。
17 世纪中叶,小节线被系统地用于记谱当中。作曲家用这种有规律的拍子强调一种生命的 激情、创作一些节奏典型的舞曲等等。

拍号的使用
到了17世纪,随着小节线被广泛的使用,新的拍号也出现了。例如:4/4、3/4、 和2/4。
从文艺复兴时期沿用下来的比例标记只剩下c和牵两种。C等同于4/4、牵等同 于2/2。 从这个时候开始,作曲家在作品的开头标记一个拍号成为了一种习惯的做法, 并沿用至今(武素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23:4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人人能唱 于 2016-8-18 23:49 编辑


卢梭后来在《忏悔录》一书中写道:

被指定审查我《数字简谱》方案的……他们对已有的成见却坚持得比一般人更厉害。

其中一个叫拉莫的院士,更是傻乎乎地说:

“你那些符号是很好,它们简单明了地确定音值,但是它们坏就坏在要求用脑子去想,而脑子总是跟不上演奏的速度。做不到一目了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8-16 19:59:23 | 只看该作者
应用简谱却不知原来简谱来之不易,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谱谱风    

GMT+8, 2024-11-11 03:28 , Processed in 0.0654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