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弥撒是天主教会的主要崇拜仪式,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10世纪逐渐发展演化成一套比较定型的礼拜仪式,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而弥撒曲是源于宗教礼拜活动的弥撒仪式,是天主教感恩祭祀仪式进行过程中演唱的歌曲,用拉丁文咏唱。
早期教义中的弥撒音乐没有形成规范,只是在圣经诵读中穿插着唱一些赞美诗。到了中世纪时期,弥撒仪式进一步发展,在6世纪左右,弥撒的称谓得到正式确立。到了9世纪终于形成稳定而完整的结构,并在整个中世纪得以沿用。这一时期的弥撒曲分为常规弥撒曲和专业弥撒曲。常规弥撒曲的歌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专用弥撒曲的歌词并不固定,根据不同时节而使用相应的歌词,它的内容由进台经、升阶经、哈利路亚、奉献经和圣餐经。8世纪左右,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编著了两本圣咏集,共600余首,统一了罗马教会的圣咏和弥撒仪式歌曲。9世纪时,专用弥撒已发展成比较完善的仪式,并沿用下来。除了常规弥撒和专用弥撒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弥撒——安魂弥撒。这是一种为死者而作的弥撒,除了用作葬礼之外,也是天主教万灵节礼仪的一部分。安魂弥撒曲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进台经、慈悲经、继叙咏、圣哉经、羔羊经、领主咏。这时期,奥尔加农兴起,弥撒中的复音音乐相继产生,到了14世纪中叶,复调常规弥撒套曲正式出现。在中世纪音乐时期,较为著名的是“新艺术”时期马肖的《圣母弥撒》。马肖对弥撒曲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构思。
文艺复兴时期,复调的常规弥撒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形式。这时出现了两种最常用的弥撒曲体裁,一是“定旋律弥撒曲”,一是“模仿弥撒曲”。定旋律弥撒曲的定旋律几乎都来自素歌,其中最有名的一条定旋律是杜费的《武士歌》,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曾用此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而模仿弥撒曲是在若斯坎手中发展起来的。后来,这种模仿复调手法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定旋律技法,成为16世纪弥撒曲创作的主流。将这种弥撒创作技法达到高度完美性的是帕莱斯特里那,以他的《马尔切洛斯教皇弥撒曲》为代表。
巴洛克时期,弥撒曲的创作融入了新的风格,世俗乐器也被运用到弥撒曲的创作中。维亚达纳作为第一个使用通奏低音技术写作教堂协奏曲的作曲家,在弥撒曲的创作中推广了通奏低音的使用,使之成为巴洛克弥撒曲的特色之一。在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弥撒曲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在这部作品,巴赫用了独唱、合唱、重唱以及管弦乐所能实现的各种音响,和声技法运用自如。
古典主义时期,弥撒曲的宗教性减弱,更多的是为音乐会演奏而作。这一时期弥撒曲的的特点是,旋律往往凌驾于歌词之上,并将器乐体裁如协奏曲、奏鸣曲等运用其中。古典时期最著名的弥撒曲有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和《安魂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另外,海顿的《纳尔逊弥撒曲》也是比较著名的。
总结
弥撒曲作为宗教礼拜的宗教仪式,可以使教徒在进行宗教活动中唤起宗教热情,在宗教热情中体现了坚守的宗教信仰,表达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说弥撒曲是教徒与上帝之间一种神秘而圣洁的对话。纵观弥撒曲的发展,我们发现,在早期的弥撒仪式中是以声乐为主,教徒们通过神圣的咏唱来表达对上帝的赞美,而乐器在当时被教会认为是世俗的东西,不是神圣的象征,从而导致乐器在宗教仪式中被禁用。而对于声乐的重视,也从另一方面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在当时,对于颂歌的吟唱有严格的规定,不仅要求吟唱内容与宗教仪式必须相符,而且更要求吟唱者只能是由教士或指定人员组成的男声唱诗班担任,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具有专业性的吟唱活动,无疑为声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公元10世纪左右就出现了合唱与重唱,奠定了复调音乐发展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冲击了弥撒的发展。它不仅使得世俗音乐的地位上升,也使得教会开始主动接纳世俗音乐。这在弥撒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巨大突破,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弥撒音乐的创作开始融入不同的风格,而不再是严肃和圣洁的性质了,弥撒曲也开始变得让普通大众接受了,从而推广了教会。巴洛克时期,弥撒曲的创作手法变得多样起来,体现了与传统不一样的特色,和声更加自由,技法运用自如。到了古典时期,弥撒曲的创作更为成熟,丰富了弥撒曲的表现形式,不仅只在进行教会仪式的时候才可以吟唱,还可以在音乐会进行弥撒曲的表演。弥撒曲的不断发展,为每一个时期的音乐类型都注入了新的形式,体现着宗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