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谱谱风 返回首页

琴倾月船的个人空间 http://ppfeng.com/?42733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文摘] 二胡的“味儿”——再谈风格

热度 7已有 539 次阅读2013-11-3 10:31

味,乃味觉概念,即成味,皆可品。二胡的味,在于风格的掌握、音色的控制、技巧的发挥,其中风格为首。

风格既一种体系,一种流派,一种语言。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活习性语言特征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中国从区城上划分为华北、华南、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各地都已形成各自的方言及不同的音乐戏剧形式,如京剧、昆曲、粤剧、沪剧、豫剧、秦腔、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不胜枚举。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戏剧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改变,就二胡而言也有了明显变化。以前,乐曲代表着演奏家,演奏家也代表着作品。如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王国潼演奏的“怀乡曲”,许讲德演奏的“子弟兵和老百姓’’,肖白墉演奏的“满江红”,陈耀星演奏的“陕北抒怀”等,只要演奏这些乐曲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们,追随他们。是当时乐曲太少?还是演奏家太少?是个性化风格太强?还是我们遗弃太多?这是必然的吗?诚然现在我们的演奏系统化了,演奏方法统一化了,二胡发展也科学化了,整体上是更规范了,但演奏却趋于相同。表演形式加强了,演奏风格淡化了,少了应有的那种“味”。这是否与掌握和学习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及戏曲曲艺有关?的确值得深思。

好的演奏家也需要优秀作品的包装。近百年来,二胡演奏和创作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先后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同时也看到二胡借鉴西方作品的成功例举,但也出现了作品雷同、创作手法单一、程式化的乐曲。近期更出现纯技巧性及西方十二音体系的作品。本人并不反对此类作品,反而非常喜爱和推崇.如“第一二胡狂想”、“第二二胡狂想”、“双阕”等都是近期优秀的作品。问题在于似乎这已形成一种风气,而改编移植西方作品更成为时尚。比赛、演奏此类作品已为潮流,而真正运用传统旋律,民族民间音乐创作的作品少之又少。本人认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是势在必行二胡教学中应加强对丰富的民族民司音乐的学习和继承。在二胡演奏过程中,重大型、重技巧、重现代、重西洋,轻传统、轻小品、轻韵昧、轻风格的现象有待改进。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乐本篇》)怎样使得二胡演奏既“食之有味”,又具时代气息是当今重要的环节。

1

路过

雷人
3

握手
3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sryy123 2013-11-7 12:44
学习了。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谱谱风    

GMT+8, 2024-5-3 20:20 , Processed in 0.0383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